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主管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办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廉政法制网

滚动新闻: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政协原主席武庆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最高检依法对刘满仓决定逮捕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杨红山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汇智纾困局 解纷万家事 三堂会审丨低价购房后转手获利 如何认定犯罪孳息 最高检检委会专题分析研判会商一季度检察办案质效 领导干部要带头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 从一张身份证的归途看基层治理温度 “纪巡审”贯通协同拓展监督深度广度 习近平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 法院新人小赵踩的坑,你能避开吗? 四川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党总支书记、支队长孙昆鹏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四川成都市温江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定祥主动投案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重庆秀山县政协机关党组成员、经济委主任 陈天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原三级资深经理张培林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广东河源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徐耀目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北京平谷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史立成接受审查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林武民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殷美根受贿案一审宣判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原主任朱晓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红色故事 | 只见公仆不见官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2-11-13 15:50:49
“只见公仆不见官”,表达了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风范,也是延安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图为画家力群创作的反映大生产运动的版画《帮群众修理纺车》。(资料图片)

  1946年12月,朱德在他60岁生日时,兴之所至,和董必武原韵赋诗两首,其中一首后来广为传颂,诗中写道:“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其中“只见公仆不见官”,表达了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风范,也是延安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这些优秀子孙的领路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他们又是最接地气、最体察民情的人,置身于群众之中,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尽显人民公仆的本色,表现出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笔下,这些公仆是如此的朴素、如此的奋发向上。财政部长林伯渠,身穿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同部下一样仅有两套制服,另有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伙食也同部下一样……

  在斯诺夫人海伦的眼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有着新思想、新精神,且在开辟着新天地。她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奥秘——在中国共产党内,一个人社会名望的上升和降低自己生活标准的能力(在低标准情况下仍能保持工作效率不变)正好成正比例。能以最少量的物质维持生存,这就是精神富足的体现。

  在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们眼里,中国共产党人是与国民党人不一样的人,因为他们有一种使命。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如实记录了他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延安精神,“这里也完全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中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衣着和生活都很简朴,除农民外,几乎每个人都穿着同样普通的、用土布缝制的中山装。”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是给陕甘宁军民提出的号召,也是全党上至领袖下至普通党员共同践行的承诺。这些公仆肩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从事着繁重的工作,但他们依然同普通人一样参加大生产运动。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两个兵团进攻延安,党中央机关和部队战略性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个时候,蒋介石专程来到延安,迫不及待地去枣园毛泽东住的窑洞看了看,他很失望:除了一张表面坑坑洼洼的旧榆木书桌,毛泽东的窑洞跟当地农民的窑洞一个样子。就在蒋介石参观的这口窑洞的窗外,毛泽东率先垂范,亲手开辟了一小块菜地,亲手种上了他最爱吃的辣椒……

  这是一次昭示人心向背的宴请。194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回国慰问考察。当时前方吃紧,在山城重庆,蒋介石以山珍海味招待他,据说花了800大洋;而到达延安后,毛泽东请他吃晚饭,桌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外加一碗鸡汤。这鸡汤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远客,特地送来的。饭碗里盛着一个政党的本色、装着民心所向。也许,就是那顿饭,让陈嘉庚看到了国共两党的差别,他盛赞延安“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由此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一个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人民还有什么理由不拥护,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

  大生产运动中,在延安的数万名党政军学各方面人员,都投入到大生产的热潮之中。部队、机关、学校根据不同情况,担负不同的生产任务。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还参加中央直属机关纺线比赛,被评为“纺线能手”。

  当年,毛泽东、朱德率部上井冈山后,国民党曾派人对他们进行游说,许诺高官厚禄。毛泽东坚定地回答:“我们指挥红军的都是革命的公仆,我们战斗为的是解放工农。”公仆,多么朴素的称谓,多么深厚的情怀。正因为当年在延安“只见公仆不见官”,党的领袖、党的干部树立起率先垂范的良好形象,才让人们感到延安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的新中国的发祥地”,在延安看到了希望和未来。许多人历经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壮大革命力量,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

  “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搞特殊,与广大军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不但度过物质极度匮乏的艰难时期,而且赢得了民心、凝聚了人心,直至夺取全国胜利。正因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作风赓续传承,才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勇挑重担,心系人民、初心如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美国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中,认为“延安时代给胜利者留下了一种革命斗争的英雄传统,这就是神圣的‘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这是“一种能为未来提供模式的活生生的革命传统”。今天,我们不用为缺吃少穿而犯愁,但仍须谨记弘扬延安精神,永葆公仆本色,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艰苦奋斗的精神、崇俭戒奢的生活态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和丢弃。(向贤彪)

 

本网编辑:徐光辉     审核:袁建领

频道精选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