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主管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办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廉政法制网

滚动新闻: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政协原主席武庆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最高检依法对刘满仓决定逮捕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杨红山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汇智纾困局 解纷万家事 三堂会审丨低价购房后转手获利 如何认定犯罪孳息 最高检检委会专题分析研判会商一季度检察办案质效 领导干部要带头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 从一张身份证的归途看基层治理温度 “纪巡审”贯通协同拓展监督深度广度 习近平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 法院新人小赵踩的坑,你能避开吗? 四川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党总支书记、支队长孙昆鹏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四川成都市温江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定祥主动投案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重庆秀山县政协机关党组成员、经济委主任 陈天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原三级资深经理张培林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广东河源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徐耀目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北京平谷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史立成接受审查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林武民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殷美根受贿案一审宣判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原主任朱晓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精准扶贫:养殖让生活“牛”起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1 00:00:00
据人民网 微风袭来,远方绿意盎然的万亩杏林发出簌簌声响,一头母牛大着肚子缓缓挪动到牛棚的外围,看着陌生的人们。这是记者在宁夏中卫

据人民网 微风袭来,远方绿意盎然的万亩杏林发出簌簌声响,一头母牛大着肚子缓缓挪动到牛棚的外围,看着陌生的人们。这是记者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田拐村见到的景象,宁静祥和。

谁又能想到,40年前,这里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呢?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散发生机?人民网记者走进其中,探寻田拐村的脱贫之路。

过去的西海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田拐村位于著名的西海固地区。提起西海固,人们忘不掉的是干涸,是贫瘠,是千沟万壑。西海固是黄土丘陵区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这里年蒸发量在1000到2400毫米之间,而年降雨量却不足700毫米,加上盲目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存条件极差,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

“几年前,我住的还是土坯房,要有个风吹雨淋,早就不像样了。”在新建的六间大瓦房中,72岁的田成岐老人讲起过去的情形,唏嘘不已。就在三年前,土房子、土围墙、土棚圈还是田拐村的房屋标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都是靠天吃饭喽,每亩田也就能有个200多块的收成吧。”他说。

而现在,村民的生活发生了180度大拐弯。“我们终于摘掉了贫困村、后进村的帽子,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啦!”史店乡乡长王耀玺说。目前田拐村的贫困率已低于3%,共脱贫293户1041人,还有19户59人尚在脱贫过程中,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6年末达到7128元。

精准扶贫:养殖让生活“牛”起来

“我这里有65只羊,还有10头牛,都壮着呢,还有那几头母牛,都快要生小牛犊了。”村民田成顺的脸上笑开了花,滔滔不绝地向记者描述着这些牛羊带来的收益,双手不停地比划。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用砖瓦垒砌的棚圈中,一整排壮实的牛伸出头来,左右顾盼。

田成顺今年55岁,一直以养牛羊为生计,却不见起色。如今,在当地政府和企业帮扶下,他家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光靠养牛羊,一年的收入也能达到四、五万了。而田成顺并不是个例,在田拐村,共有92户依靠养牛摘掉了贫困帽。

但养殖的本金哪里来呢?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户带来了佳音。田拐村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843户3305人,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12户1100人。政府为其中144户提供贷款590万元(含已脱贫人口),户均贷款额度超4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棚圈420座,购买华润基础母牛207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58头。据田拐村工作人员张占虎介绍,到2017年6月末,海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向史店乡田拐村发放贷款1438万元,投入到种植养殖1243万元。

企业的帮扶也替农户解决了燃眉之急。田成顺家里养的,都是华润集团的牛。他算了笔账:“我们从华润买牛,每头牛可提供6000元的无息贷款,三年内还清,一头牛的市场价平均在10000元左右,贷款之后,一头牛自己只要拿出不到4000元。”

精准扶贫不仅要“发放”,还要“培养”。为村民免费培训餐饮、刺绣、装机、挖机、建筑工、电焊等相关技能,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件大事。据统计,全村累计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培训汽车驾驶员41人,全村拥有B照以上驾驶员达到26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6人,全村拥有大型货运车辆124辆,汽车运输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仅去年一年来,我们已经在各项技能中培训了400人,增强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王耀玺说,“这样持续发挥扶贫的‘造血’功能,才能帮助大家永久脱贫。”

政策推进: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政策推进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田拐村现在的支柱产业之一,红梅杏种植也曾受到抵触。

种植红梅杏退耕还林项目是村子里提出的,但不愿配合的大有人在。习惯了苞谷和马铃薯的村民们不懂,红梅杏从种植到进入盛果期,需要长达5年的时间,毁掉农田来期待5年后的果实,心里能不没底吗?

“其实村里早先有种杏子的传统,但是品种不好,不易挂果、不易储存,也卖不上好价钱,这更让大家担心。”田拐村党支部书记杨彦俊解释。为此,工作人员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红梅杏品种优势,在村里德高望重的田志夫老伯也主动加入了动员队伍,这才逐渐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如今,经过坡改梯工程和开辟荒山,田拐村在2015、2016两年成功栽植红梅杏10000亩。万亩杏林碧波荡漾,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景线。

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在耕地之外,宅基地问题也成了工作人员最怵头的部分。2015年,田拐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村,县上整合扶贫资金、闽宁对口帮扶资金、危房改造等方面资金18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整村改造。“但拆房建路必然涉及宅基地的问题,村委班子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生怕让群众不满意。”田拐村村主任马德国在改造实施前一直忧心忡忡。

村民的支持让他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他至今记得,田志夫老伯不仅自己当即表示支持,还动员3个在外打工的儿子无偿让出3亩宅基地。田志夫还获得了海原县2015年道德模范奖。

最终,全村175户居民累计让出130亩宅基地,用以拓宽、硬化村道,将一纵三横的旧框架,拉成了三纵八横的新格局。马德国告诉记者,全村共拆除土坯房屋158套、8000多平方米,土围墙10.3公里,土棚圈125座、5000多平方米,翻建新建房屋14000平方米,砌撤围墙10.5千米,装大门175套,改厕175间。村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

“以前我们在老榆树下坐着,现在家家都有了凉亭,外面还有小公园、广场、健身的东西。在这里喝喝茶、下下棋,再去广场上锻炼锻炼身体,生活水平好太多了。”说罢,坐在自家凉亭的田成岐老人又喝了口茶。

马德国感慨,整村改建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切切实实感受得到,阻力就小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如火如荼的扶贫攻坚战中,田拐村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正如村民田玉林所唱:“田拐是海原的后花园,银地毯,杏花香透了山川,同海的高速修通了,田拐的面貌更新了,好风光赛过了江南……”

频道精选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