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日报》大型主题报道——
排爆英雄王百姓 九死一生卫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王百姓走进办公室,尚未落座,开门见山言辞利落,“开始吧,需要了解哪方面内容?”眼前的这位老人,衣着朴素,满头华发,和我们身边所见到的老人并无明显区别,而正是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在过去40多年间,排除各类炸弹、爆炸装置及爆破作业留下的哑炮两万余枚,没有一次失误,被称为“与死神打交道的人”和“不能犯错的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
正如2006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评价,“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我是一名警察,既然干这个了,就要承担起责任”
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发生了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爆炸案,死亡108人,受伤54人。接到公安部通知后,王百姓火速赶赴现场,经过紧张勘测,对炸药种类、装置类型、炸点位置等一一进行了分析,迅速确定了案件的性质,划定了正确的侦查范围,提供了侦破方向。7天后,犯罪嫌疑人在广西落入法网。
“当时每操作一步,我都要俯下身去听一下炸弹内有无异常响动,简直是在死神眼皮底下完成的。”王百姓回忆说。
有人说,谁都可以出错,唯独王百姓不能。每次排爆过程中,王百姓都要仔细考虑每个细节,因为一点的疏忽大意,就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王百姓说,“生命对谁都是只有一次,因为我是一名警察,既然干这个了,就要承担起责任。”
王百姓用“敢于冲锋”书写了排爆的传奇,以高超的技术、严谨的作风、无畏的忠诚践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

“警察就像军人一样,一旦冲锋号吹响,明知道牺牲也得上”
有一次,在河北协助侦破爆炸案时,因为连夜开会,王百姓忘记了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妻子和女儿等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女儿拨通了他电话,哭着说:“爸爸,你为啥不给俺妈打个电话,俺和妈妈一夜没有睡觉!”
女儿说:“爸爸,我一直保存着咱俩最近的合影。”
女儿回答说:“我怕!……”
在给女儿和妻子的“家书”中,王百姓写道,“你母女俩这么多年不知为我承受了多么重的心理负担啊。但是,一旦接受任务,我把这一切都又忘了。谁叫咱是个人民警察,是个共产党员!遇到危险,咱不干,谁干?”
2013年,山东省东阿县,发现一枚混凝土炸弹,请了很多排爆人员都束手无策,山东警方通过公安部找到了已经退休的王百姓。王百姓已经退休了,是去是留实在难以决策。山东警方在郑州等了三天,老伴也十分无奈,把他拉到一旁,哽咽着说:“老王,咱都退休了,不去行吗?”王百姓拍拍老伴儿的手安慰说:“放心,我命大着呢!”跟着山东警方前往现场,安全拆除炸弹,协助迅速侦破案件。
“我叫王百姓,来自老百姓”
2016年,为强化实践性教学,“传帮带”培养人才,发挥专家优势,为全省全国提供服务,河南省在河南警察学院成立“王百姓工作室”——为收集资料,王百姓曾4天时间,从郑州到新疆,从新疆到天津,再从天津回到郑州,只为了工作室“有看头,有学头”。
多年来,王百姓应有关单位的邀请,授课100多期,培训学员1.5万余人次。多次深入烟花爆竹生产较为集中的区域,讲授生产花炮的新配方、新工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百姓说:“我名叫王百姓,来自老百姓,我的所作所为应该对得起老百姓。”
“尽管每一次出行都生死未卜,却还是每一次都义无反顾。作为一名排爆一线的公安老兵,他的胆量、他的担当、他的精神,最是让我们佩服。”在听完“党旗颂 忠诚颂”河南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郑州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郭衍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作为一个老党员,作为一个人民警察,要淡看生命长短,重视生命价值。一旦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都会出现在战斗一线,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王百姓说,面对党和政府的重托,面对亲人的理解和支持,面对群众的赞誉,他只有一句话:报答人民养育情,不忘初心写忠诚!
守护平安,践行忠诚誓言,是他们铿锵前行的缩影;无怨无悔,卫戍国泰民安,是他们砥砺奋进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