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通办”,异地办事不再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目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各地间数据共享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事项已实现“跨省通办”。但在具体落地中,“跨省通办”仍有不少难点、堵点。专家指出, 保障“跨省通办”有序开展,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合力。
  “以前领结婚证必须回其中一人户籍所在地,路途遥远不说,眼下还得做核酸检测,特别麻烦,现在在南京就能领证,太棒啦!”在南京工作的小伙王杰是山西人,就在几天前,他和老家在福建的女友在南京领了结婚证,免去了两地奔波的烦恼,感到很满意。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明确了140项“跨省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让王杰受益的“异地婚姻登记”正是其中一项。身份证补办、户口迁移、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生育登记、不动产登记……如今越来越多的事儿不用“多地跑”“折返跑”了。
  除了“就近办”“一地办”,也有不少事项实现了“零跑腿”“网上办”。《意见》明确,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外,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颁证送达等全流程全环节网上服务,由业务属地为申请人远程办理。
  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刘冰看来,“跨省通办”是当前数字政府建设以及“放管服”改革的一项突出战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透明度、实现并创造公共价值。
  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多头跑办证难”曾令不少企业头疼。《意见》指出,推动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和涉企经营许可等事项“跨省通办”。最近几年,全国多地简化优化各类跨地区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流程手续,提升效率,压缩办理时间,实现各类市场主体经营事项跨区域、跨环节、跨地域的通联办理。
  与营业执照异地办理类似,纳税缴费也是企业“跨省通办”的高频次事务。日前,“东北三省一市”,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大连市推出税费业务互助服务。据介绍,跨省经营企业可根据办税需要就近选择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异地涉税事项,税务部门将采取“异地受理,内部流转,属地办理,办结反馈”的方式完成“通办”涉税事项。
  “对企业来讲,“跨省通办”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刘俊海说,这有利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家获得感。
  作为国家政务服务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跨省通办”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难点、堵点。
  对此,刘冰建议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将数据共享机制从权威命令向协同治理转变,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在权力平等且目标多元的地区主体间建立全面可持续的合作关系,破除“数据壁垒”并实现可持续的数据共享和政务协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合力。”刘冰指出,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进行治理思维的创新转换,搭建平台调动市场、企业参与;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配合,提高效能,与政府部门良性互动。
  “跨省通办”有了顶层设计,关键还要真正落地。目前各地在推进“跨省通办”方面形成了一些好的案例,政务服务便捷度和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但也有群众反映,一些地方形式主义依旧存在,部分办事人员服务态度有待改善,跨省办事的效率仍需提高。
  “加强法治保障也很有必要。”刘俊海建议,出台专门针对“跨省通办”的法律法规,对“跨省通办”的基本原则、制度要求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等作出规定。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服务专区
  同年12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推进下,专区正陆续接入与群众生活、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频服务事项,支撑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办理模式,让群众、企业办事减少“多地跑”“折返跑”。
  更多区域性的“跨省通办”服务正在陆续接入专区,现已接入京津冀、长三角、泛珠区域、川渝、西南五省、东北三省一区等区域政务服务专区,设置省际跨省通办专区、地方跨省通办专区等服务,方便经常需要在这些区域间跨省办事的群众“一站式”访问。